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
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
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
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
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完成了心学体系。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
认为“心”与“理”合一,不可分离。
认为“良知”乃人察知善恶的本能,世人因受各种物欲蒙蔽而隐没良知,故须下“致”的功夫,以摆脱私欲,回复原有的善良本性。
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并认为“真知”是在实行中得来,所谓“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语知”,与朱熹“知先于行”的主张截然不同。
转载或者严提引用得本文历内容请注明来源热于百科回答明代理学基本以王守仁的心学为中心。
在王守仁之前,有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心学;在王守仁同时期有湛若水之学,他们与王守仁心学交相辉映。
王守仁之后,王门诸子几乎遍布天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将其弟子分成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派。
其中浙中学派著名的有钱德洪、王畿、徐爱;被称为“王学正宗”的江右派著名的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
泰州学派著名的有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
明末,王学开始衰微。
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欲用朱学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
明未两大儒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tags: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