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发髻
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
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
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
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
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
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
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
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
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
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
普米族姑娘以辫发粗壮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
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
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未经百科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向分文平内容,常否则将视为府侵权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
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
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
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
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
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
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
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粗壮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