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声名狼藉释义:百科回铁答,版权必究,未容证经许可合,不得转长载声名:名誉。
狼藉:杂乱不堪。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该成语出自《史记·蒙恬列传》。
典故故事: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
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
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对可着把根元验克构准标。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
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
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
”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小点开么山农队信且红听。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2、拨云见日释义:拨开乌云见到太阳。
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该成语出自《晋书·乐广传》。
典故故事:晋代的乐广为太尉贾充所赏识,被荐举为河南尹。
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请好朋友、大文学家潘岳替自己写一份辞呈。
潘岳说:“你先将辞官的意思告诉我,方好动笔。
”乐广简短地用一两百个词语表达意思,潘岳据之写成洋洋洒洒的一篇名扬当时的《呈太尉辞河南尹表》。
大家都说:“乐广不依靠潘岳的手笔,潘岳不依靠乐广的设意,那么就不会有这篇惊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视甚高,只佩服乐广,他说:“我跟别人交谈,总觉得对方话多,最近接触乐广,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话也多。
真正言简意赅的,天下只有乐广一人。
”太子洗马卫玠做了一个怪梦,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饭无心,形憔神悴。
乐广去探病,问清底细,告诉卫玠说:“眼未见怪,怪从心生,心中无怪,病由何生?”卫玠顿时醒悟,病就好了。
卫玠说:“乐广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卫玠的父亲对乐广的评价更高。
他说:“乐广是人中的水镜,见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洁,如同拨云见天。
”后人将“拨云见天”改为“拨云见日”。
3、厉兵秣马释义:磨好兵器,喂饱战马。
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
”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
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
秦军只好退了。
4、望洋兴叹释义: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典故故事: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
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
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
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5、出人头地释义:指高人一等。
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史•苏轼传》典故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
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
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
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
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
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
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
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
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
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
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
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