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刀杆节的作文字
家乡的刀杆节 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我的家乡云南腾冲傈僳族的刀杆节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独到的民族风采,最能征服观众。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上刀山、下火海”的活动。
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
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
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
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
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
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
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
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
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
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
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
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
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
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
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
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
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
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
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