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燕国是怎么来的汉化最深的国却为何不以
一、《天龙八部》中南慕容要复的是什么国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说中原英杰首推两人,即“北乔峰南慕容”。
南慕容就是世居江南姑苏慕容家的慕容复。
小说中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因此引出一段又一段曲折故事。
慕容复想复的国,就是距离他近500年前,东晋时期十六国中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这四个燕国,都同出一门,其共同的祖先都是西晋时期的鲜卑都督慕容廆。
版命权归百科养直回答员网站或第原作者所有 《天龙八部》中世居江南的慕容家族,实际是正统的辽东人,其族性和乔峰的契丹族同源,都是鲜卑。
也就是说,慕容复和乔峰都是同一个民族,应该是“北乔峰北慕容”。
相比匈奴、羯、氐族和羌族,鲜卑与汉室的文化血脉最近。
鲜卑慕容氏的先祖,据《晋书》记载“ 其先有熊氏之苗裔 ”,有熊氏即传说中的黄帝。
中进电起因其最决必思共话界青便团酸江专。
晋书虽成书于唐,但唐朝和鲜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唐朝君臣有非常多的鲜卑血统,因此可以认为《晋书》中所说的晋朝鲜卑人奉黄帝为祖先是真实的,也说明鲜卑未将自己视作少数民族。
不仅唐代,再往后的辽代,也就是《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时代,也盛行鲜卑人系黄帝后裔的说法,而作为鲜卑后裔的契丹族,也将黄帝定为自己的祖先。
有子反边做今技酸始专引。
实际上,鲜卑、匈奴、羯、氐族和羌族五族之中,鲜卑不仅在文化血脉上,而且在交往上也和汉室最为密切。
鲜卑的祖先是生活在辽东的东胡族,后来东胡被匈奴击溃后,分成两支,一支是鲜卑,一支就是鼎盛一时的乌桓。
三国时期,强大的乌桓被曹操击溃之后,大部分被迁到中原。
乌桓离开后的真空被鲜卑填补,其中一支鲜卑部落由于协助曹魏对辽东公孙述作战,之后又东征高句丽,被曹魏封为鲜卑大都督,左贤王,这支鲜卑部落的头人名叫木延。
之后的木延鲜卑就依附曹魏和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即公元284年,木延的孙子成为鲜卑都督,此人就是开创慕容家族里程碑式的人物,名叫慕容廆。
二、慕容鲜卑与“燕” 慕容廆还是幼童时,即“ 童冠时 ”就见过晋朝的首府宰相、大文学家张华。
张华对慕容廆的评价:“ 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
” 也许张华有一半是客气话,因为此时的慕容氏本就是鲜卑酋长,长大后的慕容廆自然要继承酋长职位,可是,张华这样的首辅说出的话,也不全是客气。
慕容廆归附晋朝,一条理由就是:“ 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 ”说明了鲜卑和汉室交往程度的密切,也说明了鲜卑对汉室的谦卑。
慕容廆被晋武帝封鲜卑都督后,进京朝见时,慕容廆“ 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
”乃是以儒生之礼朝见。
此时的慕容氏已经汉化颇深。
太康十年,即公元289年,慕容廆“ 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
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
” 颛顼是传说中的黄帝之孙。
慕容廆将部属迁到此处,改游牧为农耕,并按照晋朝的法制进行管理,其汉化程度进一步强化。
之后晋朝经历“ 八王之乱 ”,洛阳和长安两个都城沦陷,两任皇帝被匈奴俘虏,慕容廆始终站在晋朝一边,并积极向江东司马睿劝进,要司马睿称帝。
慕容廆的鲜卑大军,作战勇猛实力强劲,屡挫后赵石勒,在东晋幽州和并州的晋军相继覆灭后,慕容廆的鲜卑军成了东晋在北方的一支有力附属,而慕容廆也始终以东晋的臣子自居。
咸和 五年至咸和八年间,即公元330年至公元333年间,慕容廆在手下汉族幕僚的建议下,向东晋朝廷上疏,请封燕王: 廆立功一隅,勤诚王室,位卑任重,不足以镇华夷,宜表请大将军、燕王之号。
慕容廆要求请封燕王,因为他的地盘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地盘。
可是,燕王这一称号,是自西周以来的古老王爵,是地位高于其他王的王爵。
当初司马昭被封晋王时,魏元帝曹奂为了表示对司马昭的重视,特意对司马昭说他的晋王 “位在燕王上”。
实际上,燕王这个王爵,也往往只授予皇亲。
因此,慕容廆的请求自然不被东晋批准,他一直到死都没有等来东晋的封号。
慕容廆虽然没有得到东晋的封号,可是他死后四年,即公元337,慕容廆的三儿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
从此,前燕出现于中国历史之中。
慕容皝死后,他的二儿子慕容俊继承燕王王爵,又于公元352年登基做了皇帝,慕容俊正式成为前燕国皇帝。
按照中华改朝换代的传统,慕容俊成立的前燕国,必须有个承袭关系,这样在法理上才有存在的依据。
而相比匈奴、羯、氐、羌四个民族,鲜卑汉化最深,和汉室关系最为密切,理所当然是要以华夏为正朔。
当年匈奴大单于刘渊建立汉国,就是奉华夏汉朝为正朔。
可是,慕容俊并未这么做。
三、汉化最深的慕容氏不以华夏为正统,却承袭以“夷” 慕容俊即位后,曾就天命承袭的问题专门进行了讨论。
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认为“ 以燕宜承晋” ,即东晋已经势微,难以担当天命,燕国应该从华夏的东晋朝廷接过天命之责。
大臣们都认为,从东晋手上接过天命,是前燕政权存在的正统性。
可是,咨议参军韩恒却认为应该承袭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
韩恒是西晋的京都洛阳沦陷后,逃到辽东慕容廆麾下的汉人,他认为石氏的后赵能拥有中原,“ 非唯人事,天所命也。
”而慕容氏的前燕能灭石氏的后赵,也不是人力,而是天命。
韩恒的观点,不仅和前燕国的群臣,而且和几乎当时所有人的观点不同。
华夏正统观认为正统在于衣钵文化,即东晋是得之于中原王朝,因此东晋就是正统,而东晋势衰,无法担负天命之责,就应该有后继者接任,这个后继者就是燕国。
韩恒 却认为得中原者才是正统,因为中原是正统文化的产生地,有中原就有文化: 赵有中原,非唯人事,天所命也。
天实与之,而人夺之,臣窃谓不可。
韩恒以中原地理为正统的观点,在当时来说如石破天惊。
慕容俊也被惊得目瞪口呆,他初始并没有被韩恒的观点打动,可是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还是遵从了韩恒的建议,“ 俊初虽难改,后终从恆议 ”。
听从了韩恒的建议后,慕容俊在对外交道中,尤其在和东晋的交道中,立刻就处于主动地位。
慕容俊曾对东晋的使者说: 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
慕容俊对东晋使者说他已经被“ 中国 ”推为帝王。
这里的“ 中国 ”乃是双关语,既指中原,又指正统所在。
慕容氏虽然自身极力汉化,其建立的燕国却独辟蹊径,并非他汉化浅,而正是汉化很深的表现。
正因为汉化程度很深,因此慕容氏在世人公认华夏正统的东晋面前显得非常自信,而且以地理为正统,也正是汉化很深的慕容氏对华夏正统理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当然,这种发挥也是当时慕容氏根据自身情况而应用,并不能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