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想表达什么呢
三读《荆棘鸟》“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
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
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
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
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这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所著《荆棘鸟》一书的引子。
未经百科回答允如对许不得转载本象文内容,否则将视业毛为侵权十五年前,我平生第一次看《荆棘鸟》。
那是一本从书社里租来的盗版书,印刷质量极差,深一页浅一页,字体十分不好辨认,但此书实在是引人入胜,让我忍不住一气呵成地看完了。
《荆棘鸟》是一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描写了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包括畜牧业的进步、牧场主的“苦心经营”及其对雇工的残酷剥削。
全书分七部,每部以一人为中心,但又彼此联系,前后呼应。
贯串全书的线索是女主人公麦琪与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
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不惜用尽心机钻进天主教会的核心,施展其纵横捭阁的手腕,以达到目的;可是作为一个有血肉之躯的盛年男子,他又禁不住感情的诱惑,从而酿成了他深刻的内心矛盾以及有意无意加于麦琪身上的无法摆脱的痛苦。
这个企图凭借宗教外衣实现其个人野心的男人,在内心里没有一丝半点对宗教的虔诚,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之徒。
而女主人公麦琪生于一个自律严谨的宗教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管对于任何事物和感情都要克守自律,不能逾越规范,但她为了和上帝争夺自己倾心相爱的拉尔夫,辛苦奋斗了一生,最后却还是以失败告终,就如同荆棘鸟毕生只唱一次,这个可怜的女人用一生去爱了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
书虽仓促看完,但当时的我并不能体会其中深意,只是觉得这个爱情故事很动人,对于女主人公的遭遇既寄予同情又无法理解,那时候我认为如果自己是麦琪,早就选择了放弃,因为一生的辛苦只为这样的男人太不值得。
记得当时最喜欢看的情节是男女主人公互相吐露感情的一段,年少的我认为真正的爱情就应该象这样不在乎身份,不在乎贫富和年龄,以至于后来看到拉尔夫为了金钱与地位放弃了这段真挚的感情时,我对他充满痛恨,同时也恨麦琪的谨慎和自律,她那种为了爱人宁愿舍弃自己幸福的想法让我倍感压抑。
不过对于作者描写景物和刻画细节的生动文字,以及质朴流畅、清新可读的风格,我倒是相当推崇,在作文课上也曾借荐一二,竟获赞扬,颇为自得,嘿嘿…以得度应政问式被段,复划选。
十年前我苦苦暗恋一男生时,二读《荆棘鸟》,方才了解麦琪为何而执着。
爱上一个人,即使明知道对方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承诺,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要去追求,明知道是痛还是要把这根刺放进自己的胸膛,只是为了一生能有这么一次最美妙的经历,就算为此而付出生命也是无怨无悔。
这样的感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象指路明灯,让我痴痴恋了十年却毫无结果,可心中的这根刺是自己放进去的,即使痛苦也还是要忍受。
一在就动而加本线文求指先,回再元需越矿感效。
如今三读《荆棘鸟》,却不再把它当成爱情故事来看,究其根源看到的是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妒忌和褊狭,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放弃最珍贵情感的愚蠢。
现在重温此书,觉得其中最生动的篇章却是麦琪的姑妈玛丽出于对麦琪的强烈妒忌,用一千三百万英磅的遗嘱来利诱拉尔夫的那一段。
这原本是打算留给麦琪一家的遗产,却通过转赠给教会、并指明由拉尔夫拥有全面的所有权、条件是拉尔夫不得再接近麦琪等手段,成为一道最牢固的枷锁,把拉尔夫牢牢地拴住了,这是多么残酷的一招啊,更是高明的一招。
作者通过描写拉尔夫面对一纸遗嘱时复杂的心理变化,充分表现了这个自私自利的男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毫无招架之力;而玛丽让他自己选择是否接受这最后的条件,说明她的确比任何人都透彻了解拉尔夫虚伪软弱的真实面目。
最终拉夫尔没有让玛丽失望,他放弃了对麦琪的爱情,而他的选择本就是一开始接近玛丽的初衷。
这一段精彩的心理和场景描写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小高潮,让我记忆尤其深刻。
读书者见仁见智,不同的人还可以从此书中看到不同的侧面,宗教研究者可以看到罗马教廷幕后斗争的一幕幕场景;社会学家会从中看到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情感学家会从婚外情角度对这个故事进行剖析。
而我三读此书,给我最深感触的依旧是这段话:“当我们把荆棘放进自己的胸膛,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了解的。
但我们还是要把它放进去,还是要把它放进自己的胸膛。
”痛苦有时候是自己造成的。